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三位一體”戰略任務與“兩面政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郊抗日根據地斗爭

任超

2025年11月10日08:30    來源:北京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三位一體”戰略任務與“兩面政權”

  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將在北平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入農村,根據抗日形勢發展和地方實際情況,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三位一體”的戰略任務。中國共產黨組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依靠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政權,至1941年上半年完成創建大塊抗日根據地的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郊抗日根據地對日據北平城形成了包圍之勢,對最后奪取北平抗日斗爭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郊抗日斗爭的新階段

  盧溝橋事變后,北平的形勢緊張。中共中央北方局貫徹執行中央的戰略方針,於1937年9月下旬決定:“黨在平津的組織轉入長期的秘密工作,應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保存與積聚力量,以等待和准備將來反攻時期收復平津。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援助平津附近鄉村中的抗日游擊戰爭,城市工作服從鄉村工作,干部人員除必須留在平津者外,應退到鄉村組織游擊隊。”中共北平市委按照黨中央、北方局的統一部署,針對北平已淪陷的實際情況,迅速調整斗爭方式,將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黨在北平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入郊區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成為對敵斗爭的重要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部署,八路軍在平郊首先開辟平西抗日根據地,因為平西的群眾基礎較好。早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在平西齋堂川開展革命活動,20世紀30年代初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宛平縣委。地下黨組織曾設立地下兵工廠,制造武器。盧溝橋事變后,原宛平縣委書記魏國元受黨組織委派返回家鄉平西青白口一帶開展工作。北平郊區分布著各種名目的地方武裝,經地方黨組織團結爭取,宛平縣抗日游擊第一大隊、第九大隊、長海大隊以及煤窩村、齋堂的民團武裝紛紛服從黨的領導。經過幾方面力量匯合,成立了以魏國元為首的半政權性質的宛平縣抗日自衛會和以吳偉為首的平西游擊支隊。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1939年2月7日,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以下簡稱挺進軍)在平西正式組成,蕭克任司令員兼政委,在晉察冀軍區領導下,統一指揮平西、平北、冀東地區的抗日武裝部隊。冀熱察區黨委、挺進軍和冀熱察軍政委員會的建立,標志著平郊抗日斗爭進入新階段。

  “三位一體”戰略任務

  中共中央准確判斷華北形勢,制定了以游擊戰為主要斗爭方式的方針政策。晉察冀分局認真貫徹執行該方針,首先開辟平西抗日根據地,在冀東大暴動受挫后,又及時調整戰略,成立冀熱察區黨政軍領導機構,提出“三位一體”的戰略任務,明確了斗爭方向。“三位一體”戰略任務的確立,使得平郊抗日斗爭有了戰略戰術上的指導,根據地創建更加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蕭克在題為《挺進軍“三位一體”的任務》的報告中,詳細論述了平西、冀東、平北三塊根據地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平西位於北平的西面平綏路之南、平漢路之西北,在華北敵人統治中心——北平、天津、張家口的肘腋之下,直接威脅敵人佔領的交通要道和大城市。平西是晉察冀邊區華北抗戰的中心堡壘之一,在東北方面強有力的衛星。”“冀東是華北敵人的心腹區域,是敵人的遠后方,是關內與關外的咽喉,是偽滿的主要屏障,有大規模的產業區域,有豐富的寶藏,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它還能與東北義勇軍互相呼應,振奮了敵人深遠后方和熱、遼等省久陷於敵人鐵蹄下的人心,使他們不忘懷於祖國,知道祖國的軍民正在以英勇的姿態和敵寇進行堅決的戰斗。”“平北位於平綏與通古鐵路之間,它與西南方面的平西根據地夾著平綏鐵道,與東南面的冀東游擊根據地夾著通古鐵道,其東北的熱河,是偽滿統治地區。平北開辟起來,便成了平西向冀東、熱河開拓的前進陣地,成了平西與冀東的交通支點,也就是將來冀東與平西連成一片的接合部,是開展冀熱察邊區游擊戰爭所必須開辟的地區。”

  在創建平西、平北、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隨著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屬於冀中大清河北抗日根據地一部分的平南抗日根據地也在斗爭中逐步形成。1941年6月,蕭克在《目前冀熱察形勢與我們幾個工作任務》中指出:“從冀熱察整個區域來看,我們已經實現了冀熱察大塊抗日根據地的任務。如果把十分區連起來看,那就形成了對敵統制(治)華北的中心北平,呈四面大包圍的形勢。”平西、平北、冀東、平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對北平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兩面政權”是平郊抗日根據地的特色

  平郊抗日根據地加強黨的建設,實現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領導。北平外圍的4個抗日根據地,自始至終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分局)的統一領導下工作。這樣,既便於統一調配干部、調動兵力,又有利於各根據地之間協調一致地開展對敵斗爭。

  建立聯合縣政府和基層“兩面政權”是平郊抗日根據地創建的特色。由於敵我斗爭異常激烈,為保存實力,鞏固抗日民主政權,平郊抗日根據地在敵人的薄弱環節尋找生存空間,普遍建立聯合縣政府。大量聯合縣政府長期存在成為平郊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一大特點。另外,由於敵人對平郊反復“掃蕩”,為保存抗日有生力量並進行游擊斗爭,很多平郊村政權表面上服從敵偽的統治,實際上卻積極配合抗日游擊斗爭。這種“兩面政權”是特定環境中出現的特殊斗爭方式,成為平郊抗日斗爭的又一特點。

  平郊抗日根據地注重加強地方人民武裝,組織游擊隊、民兵等開展地雷戰、地道戰等多種形式的游擊戰爭。在武裝建設上,縣、區設游擊隊,村設游擊組,縣、區、村設民兵組織。游擊隊偵察日偽活動,打擊漢奸、特務,掩護縣、區、村干部開展游擊工作,戰時配合主力部隊破壞日偽交通,襲擾日偽軍,必要時直接抽調骨干補充主力部隊。民兵的主要任務是站崗放哨、送信、替軍烈屬代耕,戰時帶領群眾堅壁清野,掩護群眾轉移,抬擔架、埋地雷、搞運輸等。地雷戰、地道戰是抗日游擊戰爭中人民的偉大發明,體現了人民戰爭的偉力。

  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平郊抗日根據地斗爭的法寶。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首先體現在民主政權建設上。平西抗日根據地按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吸收黨外人士,建立民主政權。抗日民主政府團結各階層民眾,組織生產,實行減租減息,改善群眾生活,保護群眾利益,動員人力、物力,在支援抗日游擊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平郊抗日根據地與北平城內的各階層抗日力量、外國抗日人士都有聯系,建立了秘密抗日據點和交通線,自行車“駝峰航線”就是北平城內與平郊抗日根據地聯系的著名交通線。各種抗日物資、藥品等,通過這些交通線和抗日據點被不斷運往平郊抗日根據地。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平郊抗日根據地對北平城日偽政權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為解放北平城的最終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