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創新做成一種“氣候”(連線評論員)

2025年09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對話人:

  常  晉  本報評論員

  王慶峰  南方日報評論員

  

  常晉: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上取得更大進展。”作為創新高地的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截至今年6月,廣東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1500家,其中獨角獸企業24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創新發展秘訣何在?

  王慶峰:談創新,就不得不提“4個90%”:廣東約90%的科研機構設在企業,約90%的科研人員來自企業,約90%的研發經費、發明專利申請源自企業。這充分體現了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這裡有“大象起舞”。組建國有企業創新聯盟,聚焦核心技術協同創新﹔委托華為等領軍者以“業主制”牽頭攻關,把單點技術變成產業鏈標准。這裡也有“螞蟻雄兵”。搭建各種孵化載體,設立天使投資后補助等項目,5年間讓近400家初創型科技企業獲投資約25億元。通過政策引導,促進“大而強”和“小而專”在創新場裡各展其長,形成了千軍萬馬齊創新的生動局面。

  常晉:廣東的經驗不僅為區域發展提供借鑒,更蘊含著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協同之道。“有形之手”精准發力,帶動“無形之手”充分施展所能,促進產供鏈協同,推動形成高低互配、雙向互促、“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環境,讓新質生產力競相迸發。

  王慶峰:創新也是個改革命題。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創新的一池春水,廣東以鬆綁、滴灌、容錯的“三板斧”,為創新探索增底氣。

  為科研鬆綁。東莞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立項與經費使用由科學家拿主意。有研發團隊本來打算用900多萬元進口設備,后因國外禁售便自主研發,成本降至三四百萬元,而省下來的經費,允許調到別的地方做研究使用。

  引金融活水。廣東出台“科技金融15條”,推廣“科企支持貸”等融資服務,截至6月底,全轄科技貸款余額達3.6萬億元,上半年科技保險為科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3.11萬億元。

  有容錯兜底。前不久,深圳發布“寬容失敗”指引,劃定清晰的“容錯”邊界,明確5項勤勉盡責條件和9種免責情形,鼓勵科研人員大膽試、大膽闖,消除其后顧之憂。

  常晉:樹立系統思維,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支點,釋放資本、人才、企業的活力,既可疏通發展堵點、清障賦能,更能打造創新生態、孵育新苗。謀創新,重點還在於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打通這“最后一公裡”,才能催生新產品、新產業、新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王慶峰:廣東的創新成果轉化效率較高,主要是因為打通了轉化的全鏈路。

  看科研端,廣東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等制度,推動實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並鼓勵創新主體將科技成果使用權作價投資孵化科技型企業。去年,全省專利轉讓和受讓超14.1萬次,技術交易額達2636.10億元。

  看中間環節,“揭榜挂帥”“賽馬制”“軍令狀”等模式的推廣,共性技術平台、概念驗証中心等的建設,進一步促進了產學研融通。

  看應用端,廣東擁有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創新成果落地有堅實支撐。2023年以來,廣東發布4批次149個應用場景機會項目,組織新型消費、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供需對接和路演活動,促成90多個項目落地。去年底印發實施相關行動方案,聚焦20個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升級。

  常晉:推動創新鏈貼合產業鏈做研究、產業鏈沿著創新鏈來布局,二者無縫銜接、雙向奔赴,就能促成一個個創新成果“落地生金”。除了產業鏈,人才鏈也是創新發展的必要因素。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

  王慶峰:沒有世界級人才,就沒有世界級科創中心。一手抓育才,靶向發力培養拔尖人才、緊缺人才、復合型人才。一手抓引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師資格互認、跨區域科研資助、大科學裝置共享,促進人才供給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越來越多高素質人才匯聚於此,將進一步釋放產業創新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常晉: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廣東的經驗証明,創新驅動不是單點的技術突破,而是制度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育的系統工程。政府有為、市場有效,轉化有道、人才有位,把創新做成一種“氣候”,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方能不斷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05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